世界民謠網站已於 2021/7/1 重新改版上線

意第緒歌謠

意第緒歌謠

分享到

意第緒文化起源

猶太民族的遷徙,自西元前七世紀離開巴勒斯坦後,有一部分的人來到中歐、東歐地區,二千多年來,除了傳承傳統的語言、宗教、文化與歌謠之外,因為長期居住在外,雖努力維持固有的傳統,亦不得不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因此自西元十三世紀(另一說十六世紀)起,居住中歐、東歐的猶太人以德國西部的中古時期德語為骨幹夾雜希伯萊語、斯拉夫語及其他東歐語言,甚至包括少許的法語、西班牙語、英語,形成一種特有的語言,稱為「意第緒語」(Yiddish),先流行於中歐及東歐地區,後來在流傳至其他歐洲地區。

「意第緒語」,雖沒有特定的文法,但文法與德語最接近,名詞以德語及希伯萊語最多,斯拉夫語其次,沒有成為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官方語言,可以把它比喻如同我們說話時使用國語並夾雜許多台語,或新加坡人講英語夾雜著華語、廣東話等語言,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混雜「意第緒語」地區的中歐、東歐猶太人亦將當地的文化及生活習俗融入生活中,而這種經過融合的文化就稱為「意第緒文化」,不過「意第緒文化」仍保留極大部分的猶太文化。

 

克列茲姆歌謠 

講「意第緒語」的中歐、東歐猶太人,最早由往來俄羅斯與波蘭的節慶音樂演奏家將「意第緒語」加入傳統的猶太音樂中,在猶太人的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漸漸成為一種風格,這種以「意第緒語」在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的歌謠就稱為「克列茲姆歌謠」(Klezmer),Klezmer為希伯萊語中的樂器、音樂或音樂家之意。

後來「克列茲姆歌謠」又加入了斯拉夫、烏克蘭、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土耳其,甚至吉普賽人的歌謠與舞蹈之元素,加上新的創作,使得「克列茲姆歌謠」更為多元活潑,這也是為何這些歌謠常常以東歐當地的城市或地區取名之原因。

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歐、東歐的猶太人大量移民美國,1970年代,猶太裔美人開始復興「克列茲姆歌謠」,並漸漸受到當地美國人的喜愛,之後在美國有許多專門演出「克列茲姆歌謠」的樂團成立,直至1990年前後,「克列茲姆歌謠」的風行達到最高峰,除此,居住東歐的猶太人亦同時在歐洲地區復興與推廣「克列茲姆歌謠」,極受歐洲人歡迎,即使非猶太裔的音樂團體,如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樂團亦常在其音樂會中演奏「克列茲姆歌謠」。

 

意第緒歌謠

「克列茲姆歌謠」為在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或演奏之歡樂與活潑的歌謠,起源於「意第緒文化」,以意第緒風格演唱或演奏的亦有抒情、憂傷的歌曲,包含「克列茲姆歌謠」,這些歌曲通稱為「意第緒歌謠」。

 

意第緒舞蹈:

由意第緒歌謠衍生出來的舞蹈,其舞步包括:

踏併步:右腳右踏或前踏,左腳併,相鄰舞者,手提高如V字型,手掌互貼,反向亦同。

莎蒂希步:右腳往右或往前走三步跳,反向亦同。

藤步:右腳在左腳前交叉置重心,左腳左跨,右腳在左腳後交叉置重心,左腳左跨,可以不斷重複,反向亦同。

意第緒舞蹈大部分是快速、歡樂的,可能是因為長期寄人籬下,而發展出這些激勵人心的舞蹈型態,也有苦中作樂的狀態。這些舞步後來也在以色列本土大受歡迎。

 

知名的意第緒歌謠:

 

  1. Hava Nagila 哈哇那基亞(大家一起來歡樂)
  2. Dona Dona 多娜多娜
  3. Tumbalalaika 讓我們歡樂吧
  4. Az De Rebe 當拉比來時
  5. Belz 貝爾茲
  6. A Brivele 一封信
  7. Yankele 央克里
  8. Nakht un Regn 夜晚與雨
  9. Yiddish Folk Medley 意第緒民歌
  10. Israel Dances 以色列舞曲
  11. Yiddish Mama 意第緒母親
  12. Jewish Waltz Medley 猶太華爾滋

 

知名的克列茲姆歌謠:

 

  1. Skotchne 波蘭舞曲
  2. Dobriy Den 美好的一天
  3. Galitzyaner Tantz 蓋利茲亞那舞曲
  4. Freilachs 歡樂
  5. Fun Der Choopah 洞房之樂
  6. Rumanian Doina, Horovod 羅馬尼亞杜依那舞曲
  7. Bukovina 212 巴爾幹之聲
  8. Lekho Neraneno 來吧!讓我們再歡樂
  9. Bulgars 巴爾幹半島人
  10. Khaiterma 韃靼舞曲
  11. A Heymisher Bulgar 回到家鄉巴爾幹
  12. Wedding Dance 婚禮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