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謠網站已於 2021/7/1 重新改版上線

知名民謠

拿波里位於義大利南部,北鄰艷陽普照的托斯卡尼,西臨地中海之泰爾罕尼亞海(Tyrrhenian Sea),風景秀麗,當地有名的觀光景點除了美麗的拿波里漁港外,還有蘇連多,卡布利島,維蘇威爾斯火山(另譯為那不勒斯火山)及古代被此火山淹沒的龐貝城廢墟。

拿波里以情歌聞名,曲曲動人,深受世界各國樂迷喜愛,如舉世聞名的「我的太陽」(O Solo Mio)、「歸來吧!蘇連多」(Tona A Sorriento)及「散塔露淇亞」(Santa Lucia)。

世界三大男高音,特別是義大利籍的帕華蒂洛(Pavarotti)在其生前的演唱會中幾乎必唱的「我的太陽」及「歸來吧!蘇連多」,演唱這些曲子時往往變成演唱會的高潮,由此可見拿波里民謠的魅力,這些民謠也因為透過他的演唱,而舉世聞名。

當地知名的維蘇威爾斯火山不論遠眺或近看,其朦朧之美,有一種令人想要親近的慾望。另外一首知名的「登山歌」(Funikuli Funikula),就是描述攀登維蘇威爾斯火山的登山覽車行進的歡樂情境。

此外,流行於義大利南部的傳統樂器曼陀鈴,更是演奏拿波里民謠的不二選擇,清脆的琴聲伴隨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舉世聞名的拿波里民謠:

 

  1. 散塔露淇亞 Santa Lucia
  2. 我的太陽 O Solo Mio
  3. 歸來吧!蘇連多 Torna A Sorriento
  4. 登山歌 Funikuli Funikula 
  5. 拿波里鈴鼓舞 Tarantella Di Napoli
  6. 卡布利島 Island of Capri
  7. 美麗的蘇連多海岸Sol Di Sorriento
  8. 迷人的蘇連多Tosselli’s Sorriento
  9. 拿波里的薄暮 Twilight in Napoli
  10. 卡布利漁夫 O Piscatore e Capri
  11. 拿波里曼陀鈴琴聲 Mandulinata A Napule

美國傳奇民謠作家–史蒂芬.佛斯特(1826-1864)

史蒂芬.佛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年出生於匹芝堡東邊的一個小鎮,在家中十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因為家中並不富裕,所以自小幾乎失學在家,但他喜歡閱讀及熱愛音樂。青少年時期界與哥哥即有人合組一個音樂社,名為「方桌武士」,在其十八歲時寫下其生平第一首歌「打開窗扉的愛」(Open The Lattice Love)。

1946,20歲時,在一家書商工作,那時寫了膾炙人口的「噢!蘇珊娜」(Oh! Susanna)。

1948-1949,22-23歲時寫了有名的「尼得叔叔」(Uncle Ned)及「妮莉是一位淑女」(Nelly Was a Lady)。

1950,24歲時已完成了12首歌曲,並於同年與珍妮(Jane Denny MacDowell)結婚,並決定成為一位專業作曲家。

1951年間,是生活美滿予快樂的時期,在那時創作了有名的「家鄉的老友」(Old Folks at Home)(或名為Swanee River 史瓦尼河)及「斑鳩琴的鈴聲」(Ring, Ring de Banjo!),「家鄉的老友」成為當時遊子最喜歡唱的歌。

1952,至南方的紐奧良補度蜜月。

1953,遷居至書商較多的紐約,當年寫了聞名的「My Old Kentucky Home, Good Night」(肯德基老家)。

1954,為妻子珍妮寫了動人的歌曲「有明亮棕髮的珍妮」(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

1955,因雙親去世而搬回匹芝堡。

1951-1954歌曲創作的多產時期之一。

1955-1960,因雙親與好友陸續去世,寫作陷入低潮,生活也變得拮倨,在此期間為了償還負債,曾以150美元賣掉一首歌曲。

1960,再度隻身前往紐約,當時南北戰爭一觸即發,憶起當年珍妮家中之黑僕,而寫下「Old Black Joe」(老黑爵),此曲成為之後南北戰爭期間黑奴的精神支柱。

1960-1964隻身在紐約期間,生活經濟並未改善,並且乏人照顧,1964年1月13日因連日持續高燒不退,無法起床,在沒人照顧的情況下意外去世,死時才37歲,當時身上只有美金38分錢。

佛斯特生平創作的200多首歌曲中的將近100首是在這段期間所作,包括思念其妻珍妮,以及之後舉世聞名的「美麗的夢仙」或譯為「夢中的佳人」(Beautiful Dreamer)。

佛斯特所寫的歌曲貼切的反應早期新大陸移民的歡樂與哀愁,不只當時為人所歡迎,至面前仍是喜歡吟唱的歌謠,若說佛斯特的生平是美國歷史的一部分,實不為過。

 

知名的史蒂芬.佛斯特民謠:

 

  1. 噢!蘇珊娜 Oh! Susanna
  2. 美麗的夢仙 Beautiful Dreamer
  3. 家鄉的老友 The Old Folks at Home/史瓦尼河 Swanee River
  4. 肯塔基老家 My Old Kentucky Home, Good Night
  5. 老黑爵 Old Black Joe
  6. 康城賽馬 Camptown Races
  7. 有明亮棕髮的珍妮 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
  8. 斑鳩琴聲 Ring, Ring de Banjo
  9. 納里柏萊 Nelly Bly
  10. 馬莎永眠地泉下 Massa’s in de Cold Ground

 

談到凱爾特情歌(Celtic Song),就必須先了解凱爾特人(Celts)的歷史。依地區別,目前凱爾特人可分為六種人,或分成二大族,即不列顛族(British)與蓋爾族(Gaels)。不列顛族包括英國本島上的威爾斯、古尼希與布靈頓地區的凱爾特人,而蓋爾族包括愛爾蘭、蘇格蘭與門克斯島上的凱爾特人。

在西班牙蓋里西亞地區亦居住凱爾特人,有人認為他們為第七種凱爾特人,但其實他們在中世紀時就不再說凱爾特語,而且文化上的關聯也漸漸消失了。凱爾特人有自己的語言稱為「蓋爾語」(Gaelic),大部分的凱爾特歌曲仍使用蓋爾語演唱。

另外一種說法,第七種凱爾特人在美國,因為當初有極大部分的凱爾特人從愛爾蘭、蘇格蘭與威爾斯移民美國新大陸,據非官方統計,若加上後代有凱爾特血統的美國人,總人數可能有現在美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國電影常常有這樣的劇情,即凱爾特裔的美國人,在熱戀中或失意時,常喜歡帶自己的另一半或獨自回到蘇格蘭或愛爾蘭的老家分享凱爾特人的人文風情或省思療傷。

凱爾特人是喜歡音樂與藝術的民族,並且流露愛的言語。他們最喜歡唱歌,特別是情歌,這些情歌可能有數千首之多,就是我們俗稱的「凱爾特情歌」。凱爾特情歌特色為優雅、輕快、真情流露,聽時有如空山靈語,毫無壓力。

相較之下,愛爾蘭的凱爾特人特別喜歡凱爾特歌曲,所以現在一般人將凱爾特情歌誤認為是愛爾蘭的獨特歌曲,其實此亦不為過,因為坊間曾發行過的凱爾特歌曲,幾乎全部為愛爾蘭的音樂團體所錄製。比較著名的歌手與團體如「恩雅」(Enya)、「安難」(Anna)、「金巴哈」(Golden Bach)、天使女伶(Celtic Woman)…等。而凱爾特情歌亦演變為愛爾蘭的凱爾特民謠,也因此世人常常將愛爾蘭人亦稱為凱爾特人。

愛爾蘭人唱凱爾特情歌時,除了優美的歌聲外,通常使用愛爾蘭的傳統樂器來伴奏,如豎琴、錫笛、布蘭戰鼓、小風笛等,此外吉他及曼陀鈴亦是常被使用的樂器。

Celt除了譯為凱爾特之外,亦有譯為塞爾特、居爾特、克爾特…等。

 

知名的凱爾特情歌:

 

  1. Maggie 瑪姬
  2. The Rose of Tralee 特拉李玫瑰
  3. The Lass of Glenshee 葛蘭西少女
  4. Ta Mo Chleamhnas a Dheanamh
  5. Come Ye By Atholl 來到阿受爾
  6. The Bard of Armagh 阿瑪的凱爾特詩人
  7. Harmonious Pipe 優美的風笛
  8. Down by The Sally Cardens 與莎莉卡登斯同來
  9. With All My Heart 全心全意
  10. From Spring Days to Winter 從春天到冬天的日子
  11. Frog in The Well 井中的青蛙
  12. The Fiddler 小提琴手

希塔基(Syrtaki)民謠,是風靡全世界的希臘民謠。希塔基是由二種希臘民謠類型合併而成,前三分之二音樂節奏較慢,稱為哈塞匹克(Hasapiko),因為此種音樂早期是屠夫們閒暇時在酒吧跳舞的音樂,所以亦稱屠夫樂或屠夫舞,在音樂的後三分之一節奏較快,稱為哈塞布什米克(Hasaposerviko),由於整體音樂節奏輕快、慵懶,讓聽者宛如倘佯愛琴海美麗的小島上,享受著蔚藍的天空與海水。

此種音樂型態在二位希臘著名的作曲家馬諾斯.赫基達克斯(Manos Hadjidakis)與特歐多拉克斯(M. Theodorakis)分別為二部電影,「痴漢嬌娃」(Never On Sunday)與「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以希塔基創作的主題曲而風靡全世界,因為希塔基音樂的獨特、優美,現今已幾乎成為希臘的代名詞。電影「希臘左巴」,是由希臘諾貝爾文學得主卡札斯基同名之小說改編而成,影星安東尼昆將劇中豪邁的左巴演得微妙為俏,加上優美的主題曲及舞蹈廣受歡迎,所以世人又將希塔基舞蹈稱為「左巴舞」,甚至「希臘左巴」舞台劇目前仍是百老匯叫座的節目之一。而近期以希塔基音樂貫穿整部電影的最佳代表作為2003年大為賣座的「我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希塔基民謠演奏或演唱時,幾乎以希臘傳統的布柔基琴(Bouzoki)演奏,布柔基琴狀似吉他,琴腹似義大利之曼陀鈴如半個西瓜大,為琴頸較長,聲音恢弘中有清脆,優美中有慵懶。

 

知名的希塔基民謠

 

1. Never On Sunday(Ta Pedia Tou Pirea)痴漢嬌娃

2. Zorba The Greek 希臘左巴

3. Siko Chorepse Syrtaki 大家來跳希塔基

4. Triki Triki

5. Aponi Zoi 迷途的小鳥

6. Maria Me Ta Kitrina 黃衣女孩瑪莉亞

7. Strosse To Stroma Sou 醬油

8. Mia Parenthesis Ke Mono

9. Pira Luludia

10. Syrtaki Kofto

吉格(Jig)與連索(Reel),又稱吉格舞曲與連索舞曲,是蘇格蘭與愛爾蘭的二種傳統音樂型態,英格蘭也有,只是比較少,原因可能是蘇格蘭與愛爾蘭主要民族為凱爾特人,而英格蘭為央格魯與薩克遜人。

連索有時譯為利爾,音樂旋律輕快、跳躍,演奏樂器常為蘇格蘭之傳統樂器風笛、手風琴或愛爾蘭之錫笛,所以音樂節奏就有連貫與滾動的感覺,可能因而取名為Reel。

連索音樂隨著移民帶至美洲新大陸後,演奏樂器中加入了美國的傳統樂器斑鳩琴,音樂宛如由遠至近,由近至遠,節奏上的連貫與滾動就更加明顯了,別具風味。

吉格音樂基本上與連索相同,只是節奏更快,演奏樂器在加入鼓,特別是愛爾蘭的布蘭戰鼓,就有強烈震撼的感覺。

吉格與連索的音樂皆可搭配傳統舞蹈,就稱為「吉格舞」與「連索舞」,連索舞的舞步皆很簡易,以輕鬆歡樂為主,有時二人跳,有時八人跳,或是全體一起跳,過程中不斷交換舞伴,這種舞稱為「舞會遊戲」(Dance Party)。八人跳的舞稱為「方舞」(Square Dance),流傳至美國後,方舞已成為美國的國舞。

吉格舞一般是單人跳,跳時上半身以上包括雙手皆不動,全身挺直,只有雙腳做快速的跳動,有時一拍子中可跳躍或移動四次以上,當數人排成一行列一起跳時,動作一致,速度很快時,會非常震撼。

吉格舞特別風行於愛爾蘭,愛爾蘭人幾乎小時候就開始跳,已成為愛爾蘭之國舞,電影「鐵達尼號」中,傑克帶蘿絲至船的下艙參加平民舞會跳的舞就是吉格舞,此外,轟動全世界的「大河之舞」(River Dance)之起源也是愛爾蘭吉格舞。

 

Jig

  1. River Dance 大河之舞
  2. Step It Out 跳躍
  3. Against The Wind 迎風
  4. The Lord of The Dance 舞王
  5. Drunken Piper 酒醉的風笛手
  6. My Love She’s But A Lassie Yet 我的情人
  7. The Girl I Left Behind Me 我遺忘的女孩
  8. The Cat That Ate The Candle 咬蠟燭的貓
  9. The Wedding Jig 婚禮吉格舞

 

Reel

  1. Dashing White Sergeant 勇敢的士官
  2. Galloway House 蓋爾衛小屋
  3. Mist on The Bog 迷霧溼地
  4. Brunden Laws 布倫登呀
  5. The Orange and The Green 橘色與綠色
  6. Clancy Lowered The Boom 克蘭西降下船桅
  7. If You’re Irish Come Into The Parlor 如果你是愛爾蘭人來到接待室
  8. Mrs. Murphy’s Chowder 莫菲夫人的雜燴菜

1993年,愛爾蘭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梅爾(Mayo),覺得電視節目應該有專業的愛爾蘭吉格舞(Jig)的表演,所以就邀請有愛爾蘭舞王之稱的邁克.佛萊利(Michael Flatley)與吉格舞之后珍‧布洛爾(Jean Butler)至其Mayo 5000節目中表演。原本梅爾希望他們二人可以一起表演,卻因時間無法配合而各跳各的,然而邁可當天雖沒跳吉格舞,改跳踢踏舞,而珍身著一襲簡易的連身短裙洋裝跳了一首道地的吉格舞,二人皆深受好評。

之後,梅爾信心大增,再度邀請邁克與珍在1994年8月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辦的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中,二人一同表演吉格舞,他們二人欣然同意,並決定組成一20人的團體表演一首由邁克所編長達七分鐘的吉格舞,取名為「大河之舞」(River Dance),女性舞者仿珍在Mayo 5000節目中表演的穿著,即緊身的連身短裙,當天表演後,其舞蹈之美與震撼力令觀眾驚嘆不已。

梅爾發現吉格舞如此受觀眾歡迎,就邀請邁克與珍組一正式舞團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加入,欲將吉格舞推向國際舞台。之後,舞團將原本七分鐘的「大河之舞」加編成二小時的舞碼,其中邁克出力甚多。1995年,首場二小時之大河之舞在都柏林演出,其震撼力無與倫比,穫觀眾滿堂采,從此舞團聲名大噪,邀約不斷。一年後,受邀至表演者最高殿堂紐約百老匯演出,演出前三天,邁克與舞團經紀人合約談判破裂,男主角陣前換將,改由全愛爾蘭吉格舞冠軍得主柯林‧唐恩(Colin Dunne)擔綱。此次的表演震撼了紐約百老匯,佳評如潮,

紐約郵報︰勝利!完美!壯觀的視聽藝術極致…星條日報:氣勢酣暢凌厲,令人屏息凝神…紐約時報:狂飆的速度與節奏,化平凡的吉格舞為神奇。

新聞日報:愛爾蘭傳統舞蹈的佳構,精采絕倫,氣勢磅礡。

愛爾蘭之音:極富傳奇色彩,使人魂馳夢揚…OK雜誌:燦爛奪目,堪稱歌舞音樂劇的典範。

每日鏡報:屏息以待…..如癡如醉…..

Today日報:衝擊心靈,鼓動神經的夜晚…千載難逢的盛事…至此大河之舞舞團舉世聞名,如日中天,並於1997年獲得葛萊美音樂獎。現在坊間所販售之DVD表演帶,即為這一場在百老匯首演之錄影。

 

邁克離開舞團後,另組「火焰之舞」(Flame Dance)舞團,開闊另一片天空,後來再演出「舞王」(The Lord of The Dance)另創事業高峰。

後續有許多愛爾蘭吉格舞團的成立,如「愛爾蘭國家舞蹈團」(演出Rhythm of The Dance)等,亦有至台灣表演過,但舞藝與歌曲之力道皆無法與大河之舞及火焰之舞或舞王比擬。

大河之舞舞團因邀約不斷,至2002年已成立三團,其中一團專責歐洲與亞洲的表演,目前亦有DVD錄影出版。第一團曾於2001受邀至香港表演,其餘亞洲國家上無此紀錄。

 

原本愛爾蘭女性舞者的穿著是非常光鮮亮麗的花花蓬蓬裙,配上淺色長襪,卻因為珍‧布洛爾在Mayo 5000節目中的一襲簡單連身黑短裙加上深色絲襪,跳出吉格舞另一種風情,當大河之舞所有女性舞者皆如此穿著時,舞蹈時的舞步震撼加上身材的曼妙,讓觀者砰然心動,因此將大河之舞稱為「史上最性感的舞蹈」。

 

大河之舞舞碼以吉格舞舞蹈敘述愛爾蘭先民篳路藍縷,胼手砥足,對抗外族的故事,其奮鬥的歷程宛如一條歷史長河,淵遠留長,因此取名為「大河之舞」。

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是義大利南方,特別是西西里島獨特的民謠,亦演變成為一種民俗舞蹈,由於其曲風特殊,節奏明快、爽朗俐落、快而不急,很受人們喜歡,不只是流行於歐洲,更風靡於美洲及亞洲,舉世聞名。

塔朗泰拉舞曲的起源地為義大利南方城鎮塔朗多(Taranto),其由來相當的有趣,相傳十四世紀中葉時,當地的農夫常被一種名為塔朗圖拉(Tarantula)的蜘蛛咬傷(註1),被咬到後全身酸痛、嘔吐、昏沉,而且無藥可醫,但當地人發現只要使身體流汗,將蜘蛛的毒液排出即可無藥而癒,因此病人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運動,而連續運動的最好方法就是跳舞,塔朗泰拉舞曲及舞蹈因此而誕生,而Tarantella名字就是由Tarantula演變而來,而這種跳舞治病的行為就被稱為Tarantism。

被咬傷的人有時必須持續跳舞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才可完全排毒,因此就有一些專門演奏Taratella音樂的人時常巡迴於田野之間,可以隨時受僱幫突然被蜘蛛咬傷的人演奏音樂供跳舞排毒(註2)。後來跳舞的人為了助興,有時會手持鈴鼓,配合音樂節奏敲擊,相互完美的搭配,所以當地亦將鈴鼓稱為Tarantella。

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廣為流行於義大利鄰近地區五百多年,至今在地中海沿岸或小島的一些偏遠地區,仍存在這種治病的方式。隨著塔朗泰拉舞曲的風行,許多人對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感到好奇,就由一位英國的旅遊作家奧利佛‧古爾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為了證實這種方法的真實性,曾故意讓其僕人被這種蜘蛛叮咬,但只發現被叮咬處週遭有一些小紅腫而已,不必跳舞,擦藥也可以痊癒

在義大利有一些醫生亦批評這種跳舞治病的方法不切實際,就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在十四、五世紀時,宗教禮俗對人們有較多的規範,所以人們找到了這個理由假裝生病,即可盡情跳舞玩樂。其實不論這種跳舞治病的起源為何,不可諱言地,塔朗泰拉舞曲確實太好聽了,可以帶給聽者與舞者非常歡樂的時光。

塔朗泰拉舞曲的曲風真的很特別,非常適合在高雅的場合,希望熱鬧又不要太狂熱的氣氛下之宴會裡演奏,因此許多古典音樂作家喜歡在其所作的歌劇中置入塔朗泰拉舞曲,以符合十五至十九世紀時歐洲上流社會之所需。

塔朗泰拉舞曲也是電影製作人與導演之最愛使用的配樂之一,當然使用塔朗泰拉舞曲為插曲最經典的電影作品非「教父」(The Godfather)莫屬,其劇情描述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黑手黨在美國紐約的崛起故事與愛恨情仇,使用塔朗泰拉舞曲作為配樂,不但恰當,亦是當仁不讓。

另外一部有塔朗泰拉舞曲配樂的電影是2002年出品相當賣座的「失蹤時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在這部電影中也有希臘哈塞匹克(Hasapiko)民謠配樂與舞蹈(參考本站之「希臘民謠」與「希塔基民謠」),這部電影中將這二種民謠及舞蹈放在一起,真的很稀有。

另外有一部電影,也將塔朗泰拉舞曲精彩的安排在劇情當中,那就是「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在各國的舞蹈中,有三個國家的舞蹈因為移民帶入,普遍流傳於美國社會中,並幾乎成為該國的代名詞,分別為,希臘的左巴舞(Zorba,又稱希塔基 Syrtaki 或哈塞匹克 Hasapiko)、義大利的塔朗泰拉及愛爾蘭的吉格舞。其中左巴舞及塔朗泰拉舞蹈,一般人只要臨時學一下,馬上可以與團體一起共舞。

是不是急著相聽聽塔朗泰拉舞曲的音樂到底是如何迷人了呢!

 

PS. 在台灣土風舞社團中,曾經有一首廣受歡迎並常被使用為表演的舞蹈「義大利鈴鼓舞」,就是一首輕快的塔朗泰拉舞曲,然而這首舞蹈所使用的舞曲是一首重編的組曲,在當地的民謠中卻是找不到的。

註1:好奇怪,為何塔朗圖拉(Tarantula)與塔朗多(Taranto)的名字相近,大概因為當地這種蜘蛛數量太多了,所以乾脆用當地地名來命名。

註2:使用義大利傳統樂器曼陀鈴(Mandolin)來演奏塔朗泰拉舞曲,最能將其旋律與節奏表現出來,聽者不禁想手足舞蹈一番。

 

著名的塔朗泰拉舞曲:

 

  1. 拿波里鈴鼓舞 Tarantella Di Napoli
  2. 西西里鈴鼓舞 Cicilian Tarantella
  3. 教父之塔朗泰拉舞曲 Godfather Tarantella
  4. 登山歌 Funikuli Funikula
  5. 匹則卡塔朗泰拉舞曲 Tarantella Pezca
  6. Palomm e Palombella
  7. Ondiani Ondiana
  8. Cubba Cubba
  9. O’Forestiero
  10. Lena Lena
  11. Titinch Titanch
  12. Matarrese Grottesca

意第緒文化起源

猶太民族的遷徙,自西元前七世紀離開巴勒斯坦後,有一部分的人來到中歐、東歐地區,二千多年來,除了傳承傳統的語言、宗教、文化與歌謠之外,因為長期居住在外,雖努力維持固有的傳統,亦不得不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因此自西元十三世紀(另一說十六世紀)起,居住中歐、東歐的猶太人以德國西部的中古時期德語為骨幹夾雜希伯萊語、斯拉夫語及其他東歐語言,甚至包括少許的法語、西班牙語、英語,形成一種特有的語言,稱為「意第緒語」(Yiddish),先流行於中歐及東歐地區,後來在流傳至其他歐洲地區。

「意第緒語」,雖沒有特定的文法,但文法與德語最接近,名詞以德語及希伯萊語最多,斯拉夫語其次,沒有成為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官方語言,可以把它比喻如同我們說話時使用國語並夾雜許多台語,或新加坡人講英語夾雜著華語、廣東話等語言,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混雜「意第緒語」地區的中歐、東歐猶太人亦將當地的文化及生活習俗融入生活中,而這種經過融合的文化就稱為「意第緒文化」,不過「意第緒文化」仍保留極大部分的猶太文化。

 

克列茲姆歌謠 

講「意第緒語」的中歐、東歐猶太人,最早由往來俄羅斯與波蘭的節慶音樂演奏家將「意第緒語」加入傳統的猶太音樂中,在猶太人的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漸漸成為一種風格,這種以「意第緒語」在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的歌謠就稱為「克列茲姆歌謠」(Klezmer),Klezmer為希伯萊語中的樂器、音樂或音樂家之意。

後來「克列茲姆歌謠」又加入了斯拉夫、烏克蘭、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土耳其,甚至吉普賽人的歌謠與舞蹈之元素,加上新的創作,使得「克列茲姆歌謠」更為多元活潑,這也是為何這些歌謠常常以東歐當地的城市或地區取名之原因。

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歐、東歐的猶太人大量移民美國,1970年代,猶太裔美人開始復興「克列茲姆歌謠」,並漸漸受到當地美國人的喜愛,之後在美國有許多專門演出「克列茲姆歌謠」的樂團成立,直至1990年前後,「克列茲姆歌謠」的風行達到最高峰,除此,居住東歐的猶太人亦同時在歐洲地區復興與推廣「克列茲姆歌謠」,極受歐洲人歡迎,即使非猶太裔的音樂團體,如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樂團亦常在其音樂會中演奏「克列茲姆歌謠」。

 

意第緒歌謠

「克列茲姆歌謠」為在婚禮與節慶活動中演唱或演奏之歡樂與活潑的歌謠,起源於「意第緒文化」,以意第緒風格演唱或演奏的亦有抒情、憂傷的歌曲,包含「克列茲姆歌謠」,這些歌曲通稱為「意第緒歌謠」。

 

意第緒舞蹈:

由意第緒歌謠衍生出來的舞蹈,其舞步包括:

踏併步:右腳右踏或前踏,左腳併,相鄰舞者,手提高如V字型,手掌互貼,反向亦同。

莎蒂希步:右腳往右或往前走三步跳,反向亦同。

藤步:右腳在左腳前交叉置重心,左腳左跨,右腳在左腳後交叉置重心,左腳左跨,可以不斷重複,反向亦同。

意第緒舞蹈大部分是快速、歡樂的,可能是因為長期寄人籬下,而發展出這些激勵人心的舞蹈型態,也有苦中作樂的狀態。這些舞步後來也在以色列本土大受歡迎。

 

知名的意第緒歌謠:

 

  1. Hava Nagila 哈哇那基亞(大家一起來歡樂)
  2. Dona Dona 多娜多娜
  3. Tumbalalaika 讓我們歡樂吧
  4. Az De Rebe 當拉比來時
  5. Belz 貝爾茲
  6. A Brivele 一封信
  7. Yankele 央克里
  8. Nakht un Regn 夜晚與雨
  9. Yiddish Folk Medley 意第緒民歌
  10. Israel Dances 以色列舞曲
  11. Yiddish Mama 意第緒母親
  12. Jewish Waltz Medley 猶太華爾滋

 

知名的克列茲姆歌謠:

 

  1. Skotchne 波蘭舞曲
  2. Dobriy Den 美好的一天
  3. Galitzyaner Tantz 蓋利茲亞那舞曲
  4. Freilachs 歡樂
  5. Fun Der Choopah 洞房之樂
  6. Rumanian Doina, Horovod 羅馬尼亞杜依那舞曲
  7. Bukovina 212 巴爾幹之聲
  8. Lekho Neraneno 來吧!讓我們再歡樂
  9. Bulgars 巴爾幹半島人
  10. Khaiterma 韃靼舞曲
  11. A Heymisher Bulgar 回到家鄉巴爾幹
  12. Wedding Dance 婚禮舞曲

若要介紹多元豐富的匈牙利民謠,首先必須從匈牙利知名的民謠演唱家瑪塔.雪貝絲艷(Marta Sebestyen)與音樂家樂團(Muszikas)開始,由於他們在匈牙利與外凡尼西亞民謠音樂上的演繹與貢獻,值得在這個單元中,特別記錄一個篇幅。

 

瑪塔演唱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主題曲「Szerelem Szerelem」(愛情愛情),其獨特的歌聲將這曲匈牙利民謠詮釋得淋漓盡致,讓觀眾隨著電影情境的發展為之動容,「音樂家雜誌」形容瑪塔的歌聲:「宛如另一個世界的炫麗,令人驚異。」(註記)

 

瑪塔其一生致力於給匈牙利民謠的推廣,特別是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的民謠,她認為民謠才是人類最真實的聲音,它表達人類的自然、文化與純真。瑪塔說推動她這種信念的力量是愛與信心,這種特質在其1998年來台演唱時在舞台上演唱時表露無疑。瑪塔一生演唱生涯輝煌,如下列:

1961:出生於布達佩斯,母親是一位民俗音樂家,師知名作曲家諾爾坦.高大力(Zoltan Kodaly),高大力是貝拉.巴爾托克(Bela Bartok)的好友,二人1900年初致力於匈牙利民謠的採集不遺餘力。

1963: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學唱民謠

1970:開始在音樂會與電視台演唱並灌錄唱片

1973:獲得高大力民謠歌曲演唱獎

1975:開始在布達佩斯的「Tanchaz」(Dance House 舞蹈屋)演唱

1980:與音樂家樂團合作演出至今並巡迴世界各國演唱

1981:與優基希克斯樂團(Vujicsics)合作演出至今巡迴世界各國演唱

1984:演唱以匈牙利神話史蒂芬王故事為主軸的民謠歌曲

1984:獲得匈牙利年度最佳女演唱家

1991:獲得李斯特獎

 

瑪塔對民謠歌曲的推廣不遺餘力,對於在演唱民謠歌曲時如何傳達其意境,她曾說過一句話:「對於一個演唱者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去牽老婦人的手,注視她們的眼神及和他們住在一起。」因為瑪塔並未在學校受過正規的演唱唱訓練,匈牙利古典音樂作曲家及民俗音樂採集家貝拉.巴爾托克在瑪塔小時候曾說過:「若要將匈牙利的民謠完全地詮釋,瑪塔若未在布達佩斯接受訓練,不可能辦得到。」沒想到之後瑪塔的天賦與努力,使她成為匈牙利最佳女演唱家,這是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生唯一的判斷錯誤。

 

音樂家樂團是匈牙利最優秀的演奏樂團之一,樂團包括一位大提琴手丹尼爾.哈瑪(Daniel Hamar)、一位中提琴手彼得.艾瑞克(Peter Eric)及二位小提琴手米哈利.希波斯(Mihaly Sipos)與拉茲羅.波特利奇(Laszlo Porteleki),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四位全是業餘樂手,包括數學家、學校教師及民俗學者。

 

為何音樂家樂團會比其他匈牙利樂團在世界各國樂壇更加活躍,因為他們演奏的曲目除了包括匈牙利及鄰近東歐國家的民謠樂曲外,特別著墨當年巴爾托克在外西凡尼亞採集的精華歌曲,並且包括流亡於東歐各國猶太人流傳的民謠,因為有瑪塔的相助,後來樂團又加入一對舞者諾爾坦.法克斯(Zoltan Farkas)及伊爾蒂克.透絲(Ildiko Toth),讓樂團在表演的內容上更加多元與炫麗。

 

1988年瑪塔與音樂家樂團來台演出,多數的觀眾是衝著遇聽瑪塔演唱Szerelem Szerelem而去的,沒想到瑪塔未唱此曲,當觀眾卻意外地聆聽了一場精采的匈牙利民謠歌曲及舞蹈的饗宴,音樂會謝幕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達數分鐘之久,在台灣卻是少見,並且看到觀眾們那充滿驚喜及滿足的笑容。

 

註記:

事實上,「Szerelem Szerelem」原本就是一首優美的匈牙利民謠,「英倫情人」的導演安東尼.明赫拉在一次瑪塔的音樂會聽她演唱後,就對她的歌聲情有獨鍾,因此決定使用她唱的這首民謠來當「英倫情人」的主題曲。之後,在另一次的演唱會後,安東尼至後台拜訪瑪塔告訴她這個計劃,並且當場放映電影片段給她看,看後,瑪塔覺得很棒。瑪塔從一位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的神父那兒學了這首民謠,當年瑪塔錄製這首民謠時,適逢生活上不如意的時期,所以在歌曲的表達上格外帶有滄桑之感,此點到與「英倫情人」劇中人物的遭遇籍情境相當吻合,也因此引起全世界觀眾的熱烈迴響,讓原本已國際知名的瑪塔更上一層樓。

 

瑪塔與音樂家樂團演出之知名民謠:

 

  1. Szerelem Szerelem 愛情愛情
  2. Szol A Kakas Mar 公雞啼了
  3. Repulj Madar, Repulj 飛吧!鳥兒飛吧!
  4. Hindi Lullabye 辛帝催眠曲
  5. Szeress Egyet, S Legyen Szep 愛是唯一
  6. Gold Silver or Love 金、銀或愛
  7. Duantuli Friss Csardasok 杜拉托里快速得西
  8. Maramarosi Tancok 馬拉馬羅西舞
  9. Dunantuli Ugrosok 杜拉托里跳躍舞
  10. Pasztornotak Hosszufurulyan 牧羊人短笛之歌
  11. Bonchidai Lassu Magyar 馬札兒青年舞
  12. Magyarbecei Oreges Csardasok 馬札兒夏得西
  13. Torontali Tancok 托龍達里舞蹈
  14. Elindultam A Hazambol 我遠離家鄉
  15. Chaszid Lakodalmi Tancok 克西得婚禮舞
  16. Ane Maimin 安妮媽咪
  17. Most Jovok Gyularol 我剛從古拉羅來
  18. Szeki Zsido Csardosok 猶太民謠夏得西組曲
  19. Menyasszony Bucsuztato 新娘的祝福
  20. Farewell to The Guests 告別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