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故事
二首中文化的西方民謠
憶兒時 My dear old sunny home
送別 Dreaming home and mother
送別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 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 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 別離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這首我們從小學時候就開始唱的歌曲「送別」,沒有人會懷疑它不是中國歌曲,事實上它的原曲是一首美國民謠,歌名為「夢見家鄉與母親」(Dreaming Home And Mother),為J.P. Ordway 所作曲。中文詞為有民初才子之稱的李叔同所填,因為詞曲貼切,歌詞意境宛如當下,就被誤為中國民謠。林海音女士在其著作「城南舊事」中亦提到這首小時後唱的歌,唯其所記得的歌詞為: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但仍不失李叔同所寫歌詞的原意境。後來「城南舊事」拍成電影,主題曲就用這首「送別」。
李叔同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中文填詞「憶兒時」:
春去秋來 歲月如流 游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 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 小川游魚 曾把閒情托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這首歌曲之原曲亦為美國民謠,名為「我那陽光燦爛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為知名美國民謠作曲家W.S. Hays所作曲。李叔同這首中文歌詞表現的兒時情境,更讓我們以為這首歌是中國民謠了。
猜猜看,與「送別」及「憶兒時」有相同詞曲意境的「西風的話」呢?
猶太人流亡時保留眾多的民謠中最喜歡被吟唱的歌,意配有傳統舞蹈。歌名譯為中文為「大家一起來歡樂」,有相互鼓勵及苦中作樂之意。本歌曲後來成為歐洲猶太人意第緒歌謠中的首選,亦是目前移民美國的猶太人之最愛,幾乎為猶太裔美人之代名詞。其希伯萊文歌詞如下: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venis'mecha
Repeat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venis'mecha
Uru, uru achim
Uru achim belev same'ach
英文歌詞如下:
Let us rejoice and be glad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Let us rejoice and be glad
Repeat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let us sing
Awaken brethren
With a cheerful heart
這是一首知名的蘇格蘭民謠,詞曲皆優美得不得了,背景故事亦相當動人,這首歌是先有歌詞,後有譜曲,歌詞原來是一首情詩,寫於1705年。
安妮蘿莉是一個女孩的名字,1705年時正值豆蔻年華,與一位多情的少年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步入情網,熱戀中的威廉就以安妮蘿莉的名字寫了一首情詩送給她,少男情懷表露無遺。
詩中的Maxwellton(麥斯威爾頓)是一座城堡的名字,是安妮蘿莉的父親建造的。1835年時,有一位女孩名叫愛莉西雅.安妮.史波提斯伍德(Alicia Anne Spottiswoode),她當時亦在熱戀中,她發現了威廉道格拉斯寫的這首情詩,詩中的女主角的名字竟然與她一樣,就將它譜了曲,一首動人的歌曲就因此誕生了。愛莉西雅.安妮隔年嫁給她戀愛的對象約翰‧史考特(John Scott),後來就被稱為約翰‧史考特夫人(Lady John Scott)。
麥斯威爾頓與安妮蘿莉後來雖未結婚,「安妮蘿莉」這首歌的詞曲卻因為前後二位熱戀中的男女,創造出不朽的旋律,足見愛情力量之大。
PS. 另一種說法,歌詞為艾倫.克林翰(Allen Cunningham)於1810年(或1820年)所作,但較無法考據。
原文與中文譯詞如下:
Maxwelton's braes are bonnie,
Where early fa's the dew,
And it's there that Annie Laurie
Gave me her promise true.
Gave me her promise true,
Which ne'er forgot will be,
And for bonnie Annie Laurie
I'd lay me doon and dee.
Her brow is like the snawdrift,
Her throat is like the swan,
Her face it is the fairest,
That 'er the sun shone on.
That 'er the sun shone on.
And dark blue is her e'e,
And for bonnie Annie Laurie
I'd lay me doon and dee.
Like dew on the gowan lying,
Is the fa' o' her fairy feet,
And like winds in summer sighing,
Her voice is low and sweet.
Her voice is low and sweet,
And she's a' the world to me,
And for bonnie Annie Laurie
I'd lay me doon and dee.
優美的麥斯威爾頓山坡
晨間的露珠霑露其中
那是安妮蘿莉居住的地方
她誓言真情相待
她誓言真情相待
永生不忘
安妮蘿莉我對她的愛
至死不渝
她清秀的臉龐有如百雪般明亮
她的歌聲如天鵝般清脆
她明亮的臉頰
如陽光般燦爛
如陽光般燦爛
以及她憂鬱的雙眸
安妮蘿莉我對她的愛
至死不渝
攀附在小雛菊上的露珠兒
輕輕自枝幹上滑落
如夏日微風低吟
她的聲音溫柔甜美
她的聲音溫柔甜美
她是我的全部
安妮蘿莉我對她的愛
至死不渝
這是一首動聽的愛爾蘭民謠,為湯姆斯.摩爾(Thomas Moore)於1808-1834年間所作詞曲,原歌名若直譯,為「相信我,假如令人憐愛的青春歲月依然絢麗」,歌詞內容描述年輕歲月漸漸離去的感傷及對愛人思念之情。
英文歌詞如下: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s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s
Which I gaze on so fondly today
Were to change by tomorrow and fleet in my arms
Like fairy gifts fading away.
Thou wouldst still be adored as this moment thou art
Let thy loveliness fade as it will
And around the dear ruin each wish of my heart
Would entwine itself verdantly still.
It is not while beauty and youth are thine own
And thy cheeks unprofaned by a tear
That the fervor and faith of a soul can be known
To which time will but make thee more dear.
No, the heart that has truly loved never forgets
But as truly loves on to the close
As the sunflower turns to her God when he sets
The same look which she turned when he rose.
中文歌詞為海舟先生所譯,並將歌名譯為「依然在我心深處」,是為傑作,中文歌詞如下:
依然在我心深處
眼看你的嫵媚花容兮已萎枯
眼看仙侶無法將你讓
我這誠信真摯雙眼依然凝住
要向你作無言傾訴
我的深情縈繞,在這心頭如許
縈繞心頭似春藤長綠
這莫是香斷紅消減盡歡愉
矢當初折盟永不辜負
當你的青春美麗漸漸消除
當你雙額被清淚沾濡
我的熱情依然在我心靈深處
還增添了對你愛慕
誠信真摯的愛,從來不輕吐露
只是隱在心深處常駐
有如葵花向日一片癡情何與
任今朝明朝日晞日暮
風靡世界土風舞迷的蜜色羅舞蹈,其由來是於1945年時,Duquesne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Brunhilde Dorsch教授希望在他與辦的一項活動之中能有一首希臘的舞蹈,所以他就前往拜訪該校一位指導希臘舞蹈社團的希臘籍學生Mercine Nesotas。
Nesotas 當時是一位希臘民俗舞蹈社的指導老師,她非常喜歡克里特島的希爾扥舞,特別是一首名為Syrtos Haniotikos的希爾托舞,亦稱為Kritikos。因為當時此種希爾拖舞不容易找到合適的音樂,有人就建議使用馳名世界的克里特歌謠蜜色羅(Misirlou)當為配樂。Nasotas就將此舞蹈介紹給Dorsch教授。
後來此舞蹈再經另一位舞蹈家Monty Mayo於1948年在匹芝堡的Oglebay土風舞營中介紹,因為其音樂優美動聽及舞步簡單輕盈,而漸漸傳開來,更受到全世界土風舞迷的熱愛,甚至回傳至希臘,也受到希臘人的喜愛。
現在在世界各地的土風舞聯歡活動中,包括美國、歐洲、香港、日本及台灣,蜜色羅是活動中必備的曲目。因為蜜色羅其原文的發音前二音節與Miss雷同,因此在台灣中文譯名就譯為蜜色羅小姐,譯名與歌詞中對鍾情女性的渴望與追求相當吻合,可稱是一種巧合並且十分恰當.
Santa Lucia 是世界聞名的義大利拿波里民謠。Lucia是女神的名字。歌詞內容描述拿波里漁港的美麗景色。因旋律柔美,是威尼斯貢都拉的船夫喜歡吟唱的歌曲之一,歌詞亦被譯成許多不同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其他優美的拿波里民謠還有Torna A Sorrento (歸來吧!蘇連多)、O solo Mio (我的太陽)等著名歌曲。
中文的填詞非常的優美,可能比義大利文還要棒,如下:
散塔露琪亞
黃昏遠海天邊,薄霧茫茫如煙,
微星疏疏幾點,忽隱又忽現,
海浪蕩漾迴旋,入夜靜靜欲眠,
何處歌喉悠遠,聲聲逐風轉.
夜已昏,欲何待,快回到船上來,
散塔露琪亞,散塔露琪亞.
義大利文歌詞如下:
Santa Rucia
Sul ma re lu-cia, La-stro dar-gen-to
Pla-ci-dae I’on-da,
Pro-spe-roeil ven-to
Sul ma re lu-cia,
La-stro dar-gen-to
Pla-ci-dae I’on-da,
Pro-spe-roeil ven-to
Ve-ni teal-la-gi-le, Bar-chet-ta mi-a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Con questo zeffino cosi soave
O com e bello star sulla nave
Con questo zeffino cosi soave
O com e bello star sulla nave
Su passeggeri Venite via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如果有一首歌,你一聽到不會馬上想跳舞,至少一定會身體搖擺,那就是古巴最著名的民謠「關達拉美娜」,然而有一首歌,你一聽到肯定會起身跳舞,那就是這首巴西著名的民謠「玉米上的麻雀」(Tico Tico no Fuba),而且自然會用很快的疊步舞步,左右腳交替的在地上快速滑動,若是一群人一起舞動,更是非常歡樂。
Tico Tico no Fuba於1917年,由Zequinha de Abreu所作曲,旋律是巴西三大音樂類型之一的Choro(休羅)(註),原來曲名為Tico Tico no Farelo(穀物上的麻雀),因為與另一首他人較早創作的歌曲同名,才改為現在的曲名,葡萄牙語的歌詞是之後由Aloysio de Oliveira所填寫。
歌詞的意思,是描述一位穀倉的主人不厭其煩一隻麻雀一直來偷吃他的玉米粉,氣憤它不自己去田裡找蟲或樹上找水果吃,用盡各種方法都趕不走這隻麻雀的情境。
1940年代,有當時知名歌手另外填寫了英文歌詞,內容改為咕咕鐘裡的布穀鳥的叫聲,來描述有情人對愛情的期待,之後這首歌就開始廣為流傳世界各地。
Tico Tico no Fuba,因為旋律輕快,也常被北美洲國家用在卡通、廣告歌曲以及一些特定的影片中。
與美國爵士樂手Stan Getz合作將Bassa Nova推向世界爵士樂壇而聲名大噪的巴西著名作曲家Joao Gilberto,甚至在他們合作的第二張專輯中,將Tico Tico no Fuba歌名寫入其中一首曲子,O Pato(鴨子)中,可見這首曲子的影響力。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閉幕典禮,如嘉年華般的熱鬧典禮中,在由27位小朋友演唱巴西國歌後,典禮進行14:04分時,各國國旗開始進場,這時所配的音樂就是Tico Tico no Fuba,時間長達二分鐘之久,可見這首曲子在巴西音樂中的重要性,而經過里約奧運這一次的演出後,更鞏固其在巴西與國際音樂界的獨特地位。
因為這首曲子的輕快旋律,演奏的方式淡妝濃抹皆相宜,不論以長笛與吉他的二重奏,或是小型樂團,以手風琴、小提琴、豎笛、小號、曼陀鈴、七弦吉他或是巴西鈴鼓(Pandeiro)來演奏都是非常輕快歡樂,也有許多交響樂團,在莊嚴的交響樂曲外,也喜歡演奏這首曲子,有時因為這首曲子旋律太快,所有樂手都很專注看著樂譜演奏,樂團指揮家雙手也不宜一直快速揮動,只好以身體擺動來自行享受過程中的樂趣,也有一些交響樂團,要演奏這首曲子時,全團大瘋狂,站起來擺動跳舞,揮動手中樂器,歡樂無比,Bravo !!
註:巴西三大音樂類型為Choro, Samba與Bassa Nova,後二者的產生多少也受前者的影響。
這是一首舉世聞名的蘇格蘭民謠,是一首詠唱調,內容描述一位男孩對愛情的追求,思念遠方的愛人,如同大海區隔,遙不可得,歌詞與旋律搭配得無懈可擊,歌詞優美動人,旋律雖然起伏不大,演唱者若沒有相當感情的投入,不容易詮釋,優秀的演唱者,常常能將聽者帶入深沉感傷的情境。
這首歌,男歌手演唱者較少,反而很多女歌手特別鍾愛這首歌,有些歌手娓娓輕唱,有些唱得柔腸寸斷,各自表達不同的情感境界,知名爵士樂樂手大衛‧布魯貝克(Dave Brubeck)亦曾挑戰其平凡卻特殊的旋律,將其改編成爵士風格的音樂,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許多電影也選用這首歌為插曲,特別是與海水、河水有關的電影,譬如「驚濤駭浪」(The River Wild)、「叛艦喋血記」(The Bounty),以及亞洲的電影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
英文的歌詞版本相當多,有一些版本轉為描述男女間的愛意,展現較多愉悅氣氛,下列的歌詞最為憂傷,是最受歡迎的版本。
The Water Is Wide
The water is wide I can't cross over
And neither have I wings to fly
Build me a boat that can carry two
And both shall row my love and I
There is a ship and she sails the sea
She's loaded deep as deep can be
But not so deep as the love I'm in
I know not how I sink or swim
Oh love is handsome and love is fine
The sweetest flower when first it's new
But love grows old and waxes cold
And fades away like morning dew
Build me a boat that can carry two
And both shall row my love and I
And both shall row my love and I
中文譯詞如下:(取自藤田惠美「挪威甘菊」專輯,稍微修改)
寬闊的海水
寬闊的海水我無法渡過
我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
給我一艘可乘坐二人的船
讓我與我的愛人可以一起渡過
那艘她渡海的船
已經滿載
無法乘載我的愛
我不知自己該浮該沉
噢!愛是燦爛,愛是清柔
初綻的花朵最為甜美
但愛如油盡燈枯
像清晨的露珠散去無蹤
寬闊的海水我無法渡過
我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
給我一艘可乘坐二人的船
讓我與我的愛人可以一起渡過
讓我與我的愛人可以一起渡過
馬堤納達是義大利東部濱臨亞得里亞海的一個小鎮,位於哥咖諾國家公園(Gargano National Park)內,是一個度假勝地,小鎮位於兩個小山丘中的斜坡上,三面環山,東面面臨亞得里亞海,海岸是白色的花崗岩峭壁,有相當美麗的海岸風光及沙灘,當地亦以盛產蘭花聞名,義大利歌劇作家利歐卡瓦羅Ruggero Leoncavallo在1904年特別為義大利男高音之父卡羅索(Enrico Caruso)以馬堤納達的美景寫了這一首同名的歌曲Mattinata(馬堤納達),經卡羅索演唱之後,風靡當時並流傳至今,現今的世界知名男高音,包括帕華洛帝(2007年去世)、卡列拉斯、多明哥、波伽俐、羅素華生皆演唱過,特別是在演唱會中。
「馬堤納達」如同義大利西邊拿波里地區的「蘇連多」一般,有美麗的海岸風光,有峭壁、沙灘,馬堤納達有蘭花,蘇連多有柑橘,二個地方皆有描述當地風光與人文的優美歌曲,Mattinata 及 Torna A Sorriento(歸來吧!蘇連多),二首歌同樣有名。
利歐卡瓦羅和卡羅索都是義大利拿波里人,當初利歐卡瓦羅應某唱片公司之邀為卡羅索寫歌時,我想他一定想過要寫一首有關拿波里地區的情歌,但仔細一看,索友拿波里地區美麗的景點皆已有前人知作品,如拿波里塔朗泰拉、散塔露淇亞、歸來吧!蘇連多及卡布利島,只好選擇與蘇連多有同樣美景的馬堤納達,二首曲子相互輝映,也是佳話一篇。
Mattinata 歌詞如下:
L'aurora di bianco vestita
Già l'uscio dischiude al gran sol;
Di già con le rosee sue dita
Carezza de' fiori lo stuol!
Commosso da un fremito arcano
Intorno il creato già par;
E tu non ti desti, ed invano
Mi sto qui dolente a cantar.
Metti anche tu la veste bianca
E schiudi l'uscio al tuo cantor!
Ove non sei la luce manca;
Ove tu sei nasce l'amor.
Ove non sei la luce manca;
Ove tu sei nasce l'amor.
從羅森到魏吉斯
Hol-la-ho, hol-la-ho
我們不需長襪也不穿鞋子
Hol-la hua ho
Hua hol-la di hol-la-ho,hol-la-ho
Hua hol-la di hol-la hua ho
湖邊住著美麗的女郎
Hol-la-ho, hol-la-ho
我們正划著小舟旅行
Hol-la hua ho
Hua hol-la di hol-la-ho,hol-la-ho
Hua hol-la di hol-la hua ho
我們要爬過高山
Hol-la-ho, hol-la-ho
在魏吉斯遍佈“嘿沙沙”的歡笑聲
Hol-la hua ho
Hua hol-la di hol-la-ho,hol-la-ho
Hua hol-la di hol-la hua ho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瑞士民謠,原名Vo Luzern uf Waggis zue,即從羅森到魏吉斯。歌詞內容敘述在瑞士中部美麗的羅森湖(Lack Lucerne)(註1)北邊羅森與魏吉斯兩個城鎮間的一種浪漫的牛車旅行,當地的瑞士人特別是未婚夫妻,喜歡乘坐馬車沿著風光明媚的羅森湖往來於羅森與魏吉斯之間,並期待婚禮的到來。
歌曲中hua hol-la di hol-la-ho,hol-la-ho,hua hol-la di hol-la hua ho的唱法稱為Yodel,是阿爾卑斯山區的瑞士人及奧地利人,特別是泰羅林山區(Tyrolean)居民(註1)以一種真假嗓音互換的歌唱方式。演唱時從低音突然切換到非常高的假聲再回到低音,以a-i-ai-o母音代替歌詞演唱,有如顫音一般,音色響徹雲霄,演唱者以男歌手居多。從羅森到魏吉斯這首歌在台灣於多年前曾經由民歌手潘麗麗演唱過,國、台語歌曲中亦有利用Yodel方式演唱的,如山頂的黑狗兄,曲調也非常有韻味。
後來旅居美國的瑞士人將這首歌搭配民俗舞步編成一首雙人之舞會遊戲,舞法十分活潑、逗趣,因而廣泛流行,舞蹈過程中,男女舞伴以輕盈淘氣的樸克步(即疊步,唯第一拍時腳屈膝抬高)前進或踏跳步轉圈或女伴由男伴引導在互牽的雙手下轉圈,歡樂無比,且在歌曲到達Tyrolean段落時全體一起共同齊唱Yodel,此時男伴雙手反叉腰,女伴雙手持裙,以莎蒂希跳(即向前走三步,每步一拍,第四拍時跳,另腳抬起)分開、靠近,當靠近時舞伴牽雙手互繞再分開,第二次靠近時,男伴向前女伴向後,剛好各換一個新舞伴做互繞,每人再與新舞伴繼續跳下一段,這樣愉快的舞會遊戲與這首歌優美的旋律相互輝映,為了簡易稱呼,這首舞蹈因此亦稱為魏吉斯舞(Weggis Dance)。
註1: 羅森湖位於瑞士中部,風景秀麗、湖光山色,是著名的旅遊聖地。
註2: 因瑞士泰羅林山區的居民特別喜好演唱Yodel歌曲,所以歌曲中Yodel反覆的部分又稱Tyrolean。